智能互聯計算研究所
一🫸🏼、研究所簡介
恒达娱乐智能互聯計算研究所(Institute of Intelligent Internet Computing)是恒达娱乐人工智能產業研究院下屬研究所之一,由教授😒、副教授、青年博士及研究生近50人組成,團隊負責人為楊淑群教授。研究所目前涉及了雲👩❤️💋👨🧗🏿♀️、邊、端的全棧智能計算系統研究方向,致力於智能計算的理論研究與應用創新🏊🏿♂️,聚焦於面向未來網絡與計算機系統的智能計算技術🚣🏽♂️。
研究所遵循理論研究與工程實踐相結合的產學研協同創新與育人模式,形成了以人工智能技術、數據科學與工程、雲計算與物聯網💫、網絡安全與隱私保護為主要方向的科研體系,具體包含知識圖譜、自然語言處理、計算機視覺、大數據分析與數據挖掘等人工智能研究領域🍃;也包括面向智慧城市的物聯網基礎架構和平臺、信息安全理論和系統🩶👨🏿🎨,應用於智慧交通🤺🧑🏿✈️、智慧家居👔、智慧醫療、移動設備隱式認證、車聯網入侵檢測等🕝。
近年來,智能互聯計算研究所承擔和參與了科技部新一代人工智能重大專項🌈、國家973重點專項課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以及其他國家級、省部級和重大橫向科研課題👈,每年在國內外重要期刊和會議上發表高水平學術論文數十篇,取得了一系列具有影響力的科研成果🧑🏽✈️。在研究所老師指導下,本所學生在中國計算語言學大會評測任務、研電賽、研究生數學建模大賽🧎🏻➡️、計算機應用能力大賽🎗、中國創新挑戰賽等比賽中屢獲佳績🙋🏼。
二、團隊負責人
楊淑群,博士👼,三級教授,博士畢業於南京航空航天大學,研究方向為MBSE、AI for SE🤾、數據分析與數據挖掘💌🤞🏼。數字中國產業發展聯盟ICT產業組副主席🧑🏽✈️、數字化工業軟件聯盟理事、上海航空學會數字化專委會委員🔥、上海市計量協會商用飛機專業委員會委員🧑🏼🤝🧑🏼、學校數據技術與應用研究中心副主任🍆、學校人工智能產業研究院副院長、數據科學與大數據技術專業負責人。近年來,主要從事智能製造和工業軟件的理論與應用研究🏰,主持完成中國商飛上海飛機製造有限公司和上海航空工業(集團)有限公司科研項目各1項,組織申報科技部科技創新 2030-“新一代人工智能”重大項目,並主持課題五子課題1項🕑。2023年聯合中國商飛上海飛機設計研究院就C929駕駛艙門控製系統正向設計🤽♂️,參加MBSE業內頂級大賽🧊,榮獲企業組全國第一名,發表高水平論文30余篇。
三🟫、團隊主要成員
胡建鵬,上海交通大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博士,副教授🤱🏽👧🏼,碩士生導師,江蘇太倉科技領軍人才,恒达娱乐智能互聯計算研究所聯合創始人💡,中國計算機學會會員🦊。目前主要從事人工智能、軟件工程🤦🏻、數據工程、雲計算與物聯網等方面的研究🧑🏿✈️。曾參與多項國家973計劃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科技部新一代人工智能重大專項的科研工作,並主持了多項縱向橫向科研課題,在相關領域國內外重要學術期刊及國際學術會議上發表論文60余篇,授權專利及軟件著作權10余項🧑🏿🦰。擔任Journal of Supercomputing、Cluster Computing🧯、ICIT等多個SCI期刊審稿人、國際學術會議技術和程序委員會委員。主講程序設計、數據結構與算法、雲計算與邊緣計算等課程。
主要研究方向有(1)人工智能與數據工程🧤:知識圖譜🧑🏼💼、自然語言處理🪳、機器視覺👨🏼🦲、多模態大模型、數據挖掘,應用於智能製造、商業智能、智慧教育。(2)軟件工程與雲邊端系統:可靠分布式系統的集成研發,物聯網🥥、雲計算、邊緣計算技術的結合應用,服務於互聯網+和共享經濟👅,賦能各行各業。
蘇前敏🫄,博士➜,副教授,碩導,博士畢業於中國科恒达研究生院,2009曾在中醫藥大學藥物臨床研究中心進行博士後研究,進行國際臨床註冊數據的數據挖掘和軟件開發🚣🏻♂️。2012年在深圳市海川實業股份有限公司進行博士後研究,進行基於光纖光柵的智能煤礦監控系統研發🪚。上海移動互聯網產業促進中心專家委員會委員,2017-2022世界技能大賽上海賽區商務解決方案和移動應用開發賽項專家🦶,基地專家✦,上海市中醫藥高層次人才引領計劃(創新群體班)成員🕵🏽♂️,中國中醫藥信息學會會員等👱🏿♂️。發表SCI論文20多篇🤷🏽🔆,多項專利授權,跟上海航天智能、上海保隆汽車、中國科恒达研究所開展多項合作項目。研究方向:智能信息處理,人工智能,復雜軟件工程✴️,生物信息。
郵箱🤾🏿♀️:suqm@sues.edu.cn
主要項目課題:
1. 保隆霍富(上海)電子有限公司, 橫向, (22)DZ-025, 保隆汽車胎壓控製移動端系統, 2022-04 至 今, 13.6萬元, 在研, 主持
2. 小松鼠(上海)環保科技有限公司, 橫向, (19)DZ-004, 基於Android的回收機軟件系統開發, 2019- 01 至 2019-06, 13.5萬元, 結題, 主持
3. 中科院光機所, 橫向,多功能激光運行評估軟件數據庫的搭建📘、UI訪問與管理🧑🏼🍼、以及嵌入式調用接口函數的委托項目😏⚆,2024.3-2027.12🏊🏿♂️,30萬元,主持。
廖薇,女🚴🏼,日本名古屋工業大學博士後,副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博士畢業於華東師範大學🦸🏻♂️,2011年進入日本名古屋工業大學電氣電子工學科從事科研工作,任職博士後研究員🏐。2016年6月至今🧖♂️,在恒达平台從事科研與教學工作。主要從事自然語言處理、機器視覺、大模型與知識圖譜、醫用人體區域通信(MBAN)和可穿戴式/植入式醫療設備等相關研究👨🏼🦰🤹🏻♂️。近三年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青年基金項目1項🖕🏽,參與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青年基金項目2項。在國內外刊物上發表論文20余篇,授權發明專利2項。
主要項目課題🦜:
1. 面向可穿戴機器人控製的體表通信技術特性和電磁兼容研究,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青年科學基金項目,主持🎣👩👩👦。
2. 智慧健康顧問機器人管理平臺升級,橫向課題,主持😘。
3. 基於數字孿生的數控機床加工過程監測系統開發🤰🏿🏉,橫向課題,主要參與。
4. 異構時間與異構行為融合的需求建模和需求確認方法研究,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青年科學基金項目,參與🧜🏽。
5. 單目多視角深度圖估計的三維目標檢測與語義重建研究🥁,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青年科學基金項目,參與😦。
張曉梅🎒,博士,上海市計算機學會信息安全委員會會員,畢業於上海交通大學計算機科學與工程系,研究方向為無線網絡安全🛀🏼、移動應用安全和身份認證與管理等。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1項🏝,作為主要成員參加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國家自然基金委中日韓A3前瞻計劃基金項目等多項。在IEEE Communication Letters🦙、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and Mobile Computing、 Peer-to-Peer Networking and Applications、 Computer Communications🤭、 IEEE ICC、IEEE ICDCS👈、 IEEE SCC等國內外高檔期刊和會議上發表論文40余篇,獲得專利及軟件著作權11項。曾擔任Peer-to-Peer Networking and Applications和IEEE Transactions on Intelligent Transportation Systems等國際頂級期刊的審稿人🤽🏿。
主要項目課題:
1.多智能移動設備隱式認證方法研究,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青年科學基金項目,主持。
2.源約束環境下的輕量級認證與組證明研究,上海市信息安全綜合管理技術重點實驗室項目,主要參與。
3.車載網絡的廣播認證技術研究🐐🧜🏻♂️,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青年科學基金項目,參與。
劉惠彬,博士,講師,中國計算機學會會員🚇,本碩就讀於中南大學計算機專業,博士就讀於臺北科技大學電機工程系。從事專業👩🏽: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研究方向: 模式識別,教育信息化。 2007年獲得恒达娱乐“五四優秀青年”稱號💂♀️,2016年獲得高校青年教師教學競賽上海市三等獎🤘🏿、恒达娱乐一等獎,恒达娱乐“教學能手”稱號,2018年獲得ISNE最佳論文獎。在相關領域國內外重要學術期刊及國際學術會議上發表論文20余篇,獲得專利、實用新型等知識產權10余項。
王海玲,博士,畢業於北京師範大學。研究方向為腦科學與人工智能,智慧醫療。結合人工智能、機器學習🧑💼🌱、自然語言處理、大模型與知識圖譜、信號處理與分析等方法🎃👨🏻✈️,與認知神經科學相結合探究高級認知功能的腦神經機製、疾病診斷等。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1項🎯,參與省部級以上科研項目3項。發表高水平論文10余篇🤼♂️。
主要項目課題:
1、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青年基金👨👨👧,面向情緒識別的腦電源信號動態網絡智能估計方法研究,主持👎🏼⛴。
2😩、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大腦多尺度功能網絡的構建算法研究👨🏼🏭,參與。
3、工信部5G+醫療健康應用試點項目⚛️,面向醫聯體的5G+遠程診斷系統研發及創新應用示範,參與。
呂文靜,女,博士,碩士研究生導師,畢業於同濟大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主要研究領域: 無線通信,網絡算法與優化🤦🏼,人工智能。發表SCI論文10余篇並擔任多個期刊審稿人🍧。發明專利3項👩🦼。
主要項目課題🪦:
1🐩👭🏻、自主學習的移動互聯網視頻傳輸基礎理論與方法,國家自然科學基重點項目,參與
2、浙江省“新苗人才”計劃項目👩🏽🎤,主持
3、工業機理模型研究,橫向,主持
四、主要論文成果
[1] Yang Shuqun, Ding Shuliang, Cai Shenzheng, Ding Qiulin, An Algorithm of Constructing Concept Lattices for CAT with Cognitive Diagnosis, The Journal of Knowledge-Based Systems,2008,21(8):852-855.
[2] Yang Shuqun, Ding Shuliang, Ding Qiulin, The Theory about CD-CAT based on FCA and It sapplication, International Journalof Distance Education Technologies.2009,4:61-78.
[3] Yang Shuqun, Ding Shuliang, Ding Qiulin, The Incremental Augment Algorithm of Qrmatrix, Transactions of Nanjing University of Aeronautics and Astronautics,2010,27(2):183-189.
[4] Sun X, Wu C, Yang S. SFCA: A Scalable Formal Concepts Driven Architecture for Multi-Field Knowledge Graph Completion. Applied Sciences. 2023; 13(11):6851.
[5] Lan N, Yang S, Yin L, Gao Y. Research on Knowledge Graphs with Concept Lattice Constraints. Symmetry. 2021; 13(12):2363.
[6] Hu Jianpeng, Huang Linpeng, Fan Ying, Tong Lanxuan, Hu Wenqiang. Band width Planning of Web Services in Changing Contexts Based on Network Simulation. 2019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Web Services, ICWS2019, Milan, Italy, July 8-13, 2019, 2019: 242--246
[7] Hu Jianpeng, Huang Linpeng, Sun Tianqi, Xu Yuchang, Gong Xiaolong. Log2Sim: Automating What-If Modeling and Prediction for Bandwidth Management of Cloud Hosted Web Services. 2018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Web Services, ICWS 2018, 2018: 99–106
[8] Hu Wang, Jianpeng Hu, Intelligent lecture recording system based on coordination of face-detection and pedestrian dead reckoning. PeerJ Computer Science, 2022, 8: e971
[9] Xiaoxiong Wang, Jianpeng Hu. An Open Relation Extraction Method for Domain Text Based on Hybrid Supervised Learning. Applied Sciences, 2023, 13(5): 2962
[10] Liyuan Wang, Xiaomei Zhang, Dongmei Li, Huibin Liu, Multi-Sensors Space and Time Dimension based Intrusion Detection System in Automated Vehicles👱♀️,IEEE Transactions on Vehicular Technology, Vol. 73, No. 1, January 2024.
[11] Yao Yue, Xiaomei Zhang, Haomin Hu, etc. Blockchain-based multistage continuous authentication for smart devices, Applied Sciences, 2023, 13, 12641.
[12] Liyuan Wang, Xiaomei Zhang. Anomaly Detection for Automated Vehicles Integrating Continuous Wavelet Transform and Convolutional Neural Network, Applied Sciences, 2023, 13, 5525.
[13] Xiaomei Zhang, Pengming Zhang, Xin Zeng, Yajie Wang, Chihung Chi. sAuth: a hierarchical implicit authentication mechanism for service robots, The Journal of Supercomputing, Vol. 2022, No. 78, 2022:16029–16055.
[14] Xin Zeng, Xiaomei Zhang, Shuqun Yang, Zhicai Shi, Chihung Chi. Gait-Based Implicit Authentication Using Edge Computing and Deep Learning for Mobile Devices, Sensors 2021, 21, 4592.
[15] Xiaomei Zhang, Pengming Zhang, Haomin Hu. Multimodal Continuous User Authentication on Mobile Devices via Interaction Patterns,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and Mobile Computing, Vol. 2021, Article ID 5677978, 2021.
[16] Tan, Tan-Hsu, Tien-Ying Kuo, and Huibin Liu. 2019. Intelligent Lecturer Tracking and Capturing System Based on Face Detection and Wireless Sensing Technology, Sensors, 2019, 19:4193.
[17] Huibin Liu, Zuoxun Fan, Qiang Chen & Xiaomei Zhang. Enhancing face detection in video sequences by video segmentation preprocessing, Applied Intelligence volume 53, pages2897–2907 (2023)
[18] Xiaoyu Zhao, Kewei Chen, Hailing Wang, et al., A within-subject voxel-wise constant-block partial least squares correlation method to explore MRI-based brain structure–function relationship, Cognitive Neurodynamics, 2023: 1-15.
[19] Hailing Wang et al., Exploring directed functional connectivity based on electroencephalography source signals using a global cortex factor-based multivariate autoregressive model. Journal of Neuroscience Methods. 2019, 318: 6-16.
[20] Hailing Wang et al., Identifying directed functional connectivity network for emotion recognition from high-density EEG. IEEE Transactions on Affective Computing, 2022, 13(3): 1489-1500.
[21] Zhou, L., Liao, W. & Hou, S. Analysis of Dynamic Channel Characteristics Based on a Body Area Network. Wireless Pers Commun 122, 2905–2924 (2022).
[22] WEI LIAO, KOKI MURAMATSU, JIANQING WANG, Path Loss Analysis and Transceiver Development for Human Body Communication-Based Signal Transmission for Wearable Robot Control, IEEE Access, vol. 9, pp. 20127-20135, 2021, doi: 10.1109/ACCESS.2021.3055261.
[23] YE YUAN 🏪,WEI LIAO*,Design and Implementation of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onstitution System Based on the Diagnosis of Tongue and Consultation, IEEE Access, vol. 9, pp. 4266-4278, 2021.
[24] Cheng G Y, Su Q M, Cao X G, et al. The Study of Intelligent Algorithm in Particle Identification of Heavy-Ion Collisions at Low and Intermediate Energies[J]. Nuclea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24♤🥷,DOI: 10.1007/s41365-024-01388-3.
[25] Xing S, Su Q M, Xiong Y J, et al. PDCSN: A partition density clustering with self-adaptive neighborhoods[J]. Expert Systems with Applications, 2023, 227: 120195.
[26] Qianmin Su,Wei Pan,Xiaoqiong Cai, Hongxing Ling,Jihan Huang , COVID‐19 clinical medical relationship extraction based on MPNet, IET Cyber-Physical Systems: Theory & Applications, 2023, 8(2): 119-129.
[27] Chuan Jiang,Qianmin Su,Lele Zhang,Bo Huang,Automatic question answering system based on convolutional neural network and its application to waste collection system, Journal of Circuits, Systems and Computers, 2020, 30(01): 2150013
[28] Qianmin Su, Gaoyi Cheng, Jihan Huang A review of research on eligibility criteria for clinical trials. Clinical and Experimental Medicine, 23, 1867 (2023)
[29] Wenjing Lv; Rui Wang; Jun Wu; Jun Xu; Ping Li; Jianwu Dou ; Degrees of Freedom of the Circular Multirelay MIMO Interference Channel in IoT Networks, IEEE Internet of Things Journal, 2018, 3(5): 1957-1966
[30] Wenjing Lv; Rui Wang; Jun Wu; Zhijun Fang; Songlin Cheng ; Joint Design of Beamforming and Edge Caching in Fog Radio Access Networks, Security and Communication Networks, 2021, 21(09): 1-8
[31] Wenjing Lv; Jue Chen; Songlin Cheng; Xihe Qiu; Dongmei Li ; QoS-Driven Resource Allocation in Fog Radio Access Network: A VR Service Perspective, Mathematical Biosciences and Engineering, 2024, 21(01): 1573-1589
[32] Jielin Chen; Niansheng Chen; Songlin Cheng; Guangyu Fan; Lei Rao; Xiaoyong Song; Wenjing Lv ; Performance Analysis of UAV-Assisted DF Relaying Network with Hardware Imp- airments and Energy Harvesting, Wireless Networks, 2024
五、主要項目成果
研究所開展智能互聯計算領域的理論研究🦹🏿,同時註重與各行業企業開展產學研合作🕵🏽♀️,主要成果如下:
1.大件物流平板車運輸設計與轉彎模擬系統
大件物流運輸的過程中💇🏻♂️,最主要的問題就是“行路難”。大件物流運輸輔助系統可以為工程師們提供一個很好的選擇方案來解決這個問題。該系統可以對平板車裝載穩定性等計算結果進行驗算,為工程師提供最佳的裝載方案,在計算的過程中避免手工計算的誤差,提高準確度的同時縮短了大量的時間,有效地提高工作效率;其次是對平板車直角轉彎進行模擬,利用道路參數、設備及平板車的參數,繪製出二維平面內平板車與設備的轉彎軌跡,從而節約勘察道路的時間🚣🏿♂️,根據轉彎曲線判斷能否通過彎道,有效避免實操中發生事故;系統還提供平板車模擬轉彎的3D動畫展示👃🏿🌷,從主視、俯視兩個角度↕️,由遠及近的展示平板車在裝載設備後,遇到不同彎道該如何進行轉彎⛹🏽♀️。
2.智能移動設備隱式認證方法研究
隱式認證是利用用戶行為和習慣進行身份認證,因其便利性、用戶友好性和安全性成為智能移動設備認證領域的研究新熱點。已有的工作通常在單個設備上進行研究,在2017年推進到跨設備隱式認證。然而此工作是基於單一的連接模式,僅適合於單維度認證且受限於相同類型設備場景👧🏼。為了解決此問題🏌️👊🏿,本項目通過用戶數字隱式身份和行為信譽指數🕴🏻,研究跨多種類型設備之間的多維度隱式身份認證。基於行為模式的潛在連接,構建行為模型及數字隱式身份;設計可傳遞的動態信任機製🏙,將行為聲譽度量值與數字隱式身份結合,建立多類型設備間可共用、可傳遞的多維度隱式認證框架;研究高效節能認證的優化問題,開發動態調整數據采集、特征提取、模式組合和聲譽值更新的聯合算法。項目研究成果可推廣到其他類型設備👨⚕️,為物聯網終端統一身份認證提供理論和技術支持,在智能感知⏸🧑🔧、大數據和多雲計算等領域具有重要的科學意義和應用前景👨💼,該項目得到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的支持🙍♂️。
3.智能回收系統
與小松鼠公司共同研發的小松鼠智能回收系統已在上海多個高校和小區投入使用。小松鼠智能回收箱內置容量感應器💆🏿♂️,當箱體滿載後便會自向周邊的運維人員發出預警提示🐵。小松鼠專業的清運人員會在15分鐘內前往現場,將各品類回收桶進行清空👩🏽✈️👨🏻🦯➡️,並集運至就近中轉站🧟♀️。每一個箱體的清運都有相應的標識來追溯源頭🕴🏼、品類及對應重量💽。
4.面向共享自助設備的多場景智能物聯平臺
本平臺以物聯網、雲計算以及數據智能技術為核心,對生活和娛樂共享自助設備運營行業進行數字化⚙️、智能化升級改造,提供智能硬件+SaaS系統一體化解決方案,為線下千萬級自助設備實現“+物聯網和+互聯網”轉型,幫助運營商提升經營效益和管理效率。主要覆蓋生活🖲、娛樂領域的自助設備,例如洗衣機👩🦼➡️、烘幹機、洗鞋機、口罩機、充電樁、娃娃機等。通過物聯硬件模塊連接各種自助設備,並在雲端對設備的運行和運營數據進行整合👳🏽,建立起一個基於 IoT+SaaS 的自助設備智能化平臺。
5. 智慧中醫體質辨識機器人
本項目開發了一款智慧中醫體質辨識機器人🤵🏽♀️🧗♀️。該款機器人主要包括舌診、問診兩部分🙏🏼,其中問診包括體質量表和問答系統。舌診通過研究人體舌部特征,判斷出人體體質♣︎;問診是結合中醫專家給出的調查問卷‼️🚣,由29個量化項目組成,各項目有相應的權重和回答得分,計算得分並判斷人體體質🧏🏽♀️。舌診和問診均可診斷出體質類型,但兩種診斷的結果可以更全面地確定體質類型🤲🏻,並給出中醫專家對如何改善當前體質的食療建議🧗♂️。本項目還提出一種基於多特征的句子語義相似度計算方法〽️,用戶通過該方法可以實現人機交互👊🏻。用戶將問題輸入到機器人的語音識別端口後🌠,機器人的問答系統調用後端服務器的數據庫,並利用語義相似度方法進行問題匹配,最後將用戶問題所得到的答案以文本的方式展示到顯示屏。
六🛠、團隊活動
1.恒达娱乐人工智能產業研究院揭牌
2018年10月16日下午,恒达娱乐黨委書記李江與上海市經信委總工程師張英共同為“人工智能產業研究院”揭牌。
(1)2018年11月6日,清華大學計算機系鄭緯民教授應恒达平台、科研處的邀請🐯🛞,在行政樓912會議室為廣大師生開展題為“一種高可靠自維護的大數據存儲系統”的學術講座。恒达平台院長方誌軍、副院長史誌才、教授楊淑群及相關專業教師與研究生參加。
(2)2019年9月19日上午🛼💂🏽♀️,應恒达平台、科研處🖊🏂、智能互聯計算研究所的邀請,西門子工業軟件大中華區副總裁兼CTO方誌剛博士來校交流,在電子電氣恒达7950作了題為“智能製造的現狀與發展”的學術報告🏄🏻♂️,報告由楊淑群老師主持,師生20余人聆聽報告。
(3)2019年07月12日應恒达平台🧑🚒、科研處和我所邀請,在行政樓912會議室呂嶽教授為廣大師生開展題為“分揀系統中的圖像識別技術”的學術報告🟧。恒达院長方誌軍、相關教師及研究生出席🛜。
3.參加學術交流活動🙅🏻♀️🏋️♂️,分享研究成果
2019年5月,楊淑群教授受邀在5G+智能製造論壇上分享題為“5G製造質量檢測與控製系統” 的報告。
2019年7月。蘇前敏副教授受邀在上海對外貿易大學智慧城市與管理創新夏令營上做“大數據在智慧城市中的應用分析”報告💇♂️。
4.國外訪學與交流
張曉梅博士於2019年受澳聯邦科工組織CSIRO邀請,以國家公派訪問學者身份前往澳大利亞進行訪問研究,澳聯邦科工組織是澳大利亞最大的國家級科研機構,是世界上最大型👴🏿🧑🔬、最多樣化的研究機構🤹🏻♂️,下有20個研究所🧐,科研人員約 6500人。該組織全澳共有55處實驗室🔘、實施及辦公場所,此外還有9處國家實驗室,擁有世界一流的科研設備和基礎設施。
更多介紹請訪問研究所網站:http://www.scholat.com/team/iiic